经典书籍分享《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思维导图

更新时间:2023-11-24 16:12:41
《经典书籍分享《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思维导图》是关于“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归纳整理方式,更多关于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思维导图,请关注思维导图模板网。

经典书籍分享《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思维导图

01

打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七大洲,分别是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2018年全球人均年收入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瑞士、挪威、卡塔尔和美国;而排名后五位的国家是:坦桑尼亚、塞内加尔、津巴布韦、莱索托和乍得。

我们可以看出,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洲,而排名后五位的国家,则主要集中在非洲。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两类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主要是由制度的不同造成的。制度包括法律、行为准则以及社会、政府和经济的经营方针。

毫无疑问,这些经济学家所强调的制度是造成国家财富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拥有良好制度的国家往往会变得富有,如挪威;而拥有糟糕制度的国家则往往会变得贫穷,如坦桑尼亚。

20世纪60年代,韩国、加纳和菲律宾都是贫穷的国家。美国外交官曾经打赌,看这三个国家当中谁会变得富有,谁会继续深陷贫困。大多数外交官认为,迎来经济腾飞的将是加纳和菲律宾,而不是韩国。

因为,他们认为加纳和菲律宾都是温暖的热带国家,容易种植粮食,自然资源丰富,相比之下,韩国气候寒冷,资源贫乏,似乎没有什么有利条件。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短短几十年后,韩国就获得了第一世界的繁荣,而加纳和菲律宾则仍然贫穷。

其原因在于,韩国地处温带、紧邻中国,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农业、文字、金属工具和国家政府的人类发展中心之一。

韩国很早就从中国获得了这些发展成果,尽管朝鲜半岛被日本占领了50年,韩国在20世纪40年代成立时仍然比较贫穷,但却已经具备了致富的制度前提。

与此相反的是,菲律宾到很晚才从中国习得农业;加纳则只开发出微薄的农业生产力,几乎没有驯养动物。所以,直到近几个世纪落入欧洲殖民地之前,两个国家都未能摆脱热带国家共同拥有的劣势。

但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许多经济学家掉进了一个“将部分结果的单一因素,视为可解释所有结果的原因”的陷阱中。

02

贾雷德认为,造就国家间财富差异的除了制度因素外,还有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原因。

比如,地处欧洲西部的荷兰冬长夏短,因此荷兰农民每年只能在户外种植一季作物;而因其地势低平,荷兰也缺乏有价值的矿产资源,所以没有建立水坝和水电站,因此就必须依赖进口石油和煤炭来获得大部分能源。

荷兰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面临着被海洋淹没的危险;同时,荷兰还与德国共享边境,后者占地广袤、军队强大,1940年德国对荷兰的入侵造成了荷兰巨大的实体和经济损害。

与荷兰不同,位于非洲中南部的赞比亚则无需依靠购买石油或煤炭来产生能源。赞比西河上的巨大水坝产生的电力极为丰富,所以赞比亚的所有能源都依靠水电,而且还会有盈余出售给邻国。

另一方面,赞比亚不像荷兰,这里矿产丰饶、气候温暖,所以当地农民每年可以种植数季作物。

与其他大多数非洲国家不同,赞比亚和平、稳定、民主;部落之间不互相为敌,且从未有过内战,也不曾与邻国开战。这里实行的是自由选举,人民勤劳努力,且重视教育。

表面看来,赞比亚有众多优势,荷兰有众多劣势,但我们都知道,荷兰是高度发达国家,其人均收入远远超出赞比亚的人均收入。这种差异的结果就是,荷兰人民享受着舒服的生活,拥有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而大多数赞比亚人则与此无缘。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经济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制度是造就国家间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然而,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则需要进一步推想:是什么致使荷兰拥有了推动国家更有效发展的制度,而赞比亚却没有?

正如贾雷德·戴蒙德在本书中提出的问题:为何最富的国家聚集在西欧和北美,而最穷的国家则聚集在非洲和南美洲?

03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主要讲述的就是在过去的13000年里,为何在不同的大陆,复杂的人类社会以不同的方式崛起。这本书不光具有学术性,而且在实践和政治方面也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性。

贾雷德·戴蒙德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哲学学会会员。他以生理学开始其科学生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将研究重心放到了人文学科和生物地理学上。

经典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就是他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他对人类文明发展不平等的理解,并于1998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该奖项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

在这部书中,贾雷德·戴蒙德通过对历史和史前问题的讨论,提出了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来形成现代世界的。

这些冲突产生了回响,而这些回响在经过许多世纪后仍然没有消失,并且在今天世界上的某些最混乱的地区,仍在活跃地继续着。

让贾雷德·戴蒙德产生这个观点的源头是,在他考察新几内亚时,当地的一名政治家耶利向他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白人生产的货物占据了新几内亚?

在当今世界的悬殊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欧亚大陆的民族,尤其是仍然生活在欧洲和东亚的民族,以及移居到北美的民族,他们控制着世界的财富和权力。

而其他民族,包括大多数非洲人,虽然已经摆脱了欧洲人的殖民统治,但在财富和权力方面,却仍然远远落在后面。

更有一些民族,如澳大利亚、美洲以及非洲最南端的土著居民,他们甚至已不再是自己土地的主人,而是遭到欧洲殖民主义者大批杀害、征服,甚至被斩尽杀绝。

那么,为什么世界的财富和权力分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由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来杀害、征服或者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呢?贾雷德·戴蒙德用论证思维的方法论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04

在本书的前言中,贾雷德·戴蒙德首先对人种决定论作出了反驳,人种决定论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全球地区间发展的差异是由人类智力上的发展差异所决定的。

贾雷德·戴蒙德对此的反驳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作者花了十年心血,创作了这部巨作。十年里,他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土著人或非洲人,通常要比一般欧洲人或北美人更聪明、更机敏、更富表现力;对周围的事和人也更加关心。

如果将一个土著人和一个欧洲人同时放在原始的丛林中,那么谁会活得更好?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几千年来,西方人一直生活在有中央政府、警察和法制,且人口稠密的社会里。在人口稠密的社会里,传染性的流行疾病在历史上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谋杀则比较罕见,至于战争更是例外。

大多数逃脱了致命传染病的欧洲人,也逃脱了其他一些潜在死因,并把他们的基因传给了后代。因此在传统的欧洲社会中,流行疾病造成的死亡率的差异与智力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相比之下,印第安人、非洲人或土著人所生活的社会,由于人口稀少,稠密人口社会发生的那些流行疾病则无法形成,因此,造成他们传统高死亡率的则是谋杀、长期的部落战争、意外事故以及在获取食物中出现的问题。

也正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聪明人比不那么聪明的人更有可能逃脱导致高死亡率的死因。

而这也正是本书的名称《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由来。

本期中,我们首先了解到,造就国家间财富差异的除了制度因素外,还有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原因。其次,我们分享了贾雷德·戴蒙德对人种决定论的反驳。

接下来的几期,就让我们跟随贾雷德·戴蒙德的脚步,一起进入历史的长廊,去寻找其论证的依据。

第2期

在上一期的解读中,我们首先了解了,造就国家间财富差异的除了制度因素外,还有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原因。

其次,我们分享了贾雷德·戴蒙德对人种决定论的反驳:即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贾雷德·戴蒙德的脚步,一起走进历史的长廊,寻找其论证的依据。

01

人类起源于大约700万年前的非洲,然而在起初的500万年到600万年中,他们始终局限于非洲,直到180万年前才开始走出非洲,然后分道扬镳。他们穿越欧亚大陆,途径澳大利亚、大洋洲等地,最后到达美洲。

然而在这些古老文明的大陆上,为什么最后是欧洲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呢?让我们先来看两个小故事。

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殖民者开始进行对外殖民扩张,他们往往只需要付出少量的代价,就可以打垮那些看似强大的国家。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835年11月,新西兰以东500英里处的查塔姆群岛上。900个毛利人带着枪支、棍棒和斧头来到了查塔姆群岛,打败了人数是他们2倍的莫里奥里人,并宣布说,莫里奥里人从此成为毛利人的奴隶,同时还杀死了那些表示反对的莫里奥里人。

莫里奥里人和毛利人之间的这场冲突的残酷结果,本是不难预见的。

因为莫里奥里人是一个很小的与世隔绝的族群,他们是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所掌握的仅仅只是最简单的技术和武器,他们不仅对打仗毫无经验,还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者。

毛利人则来自新西兰北岛上人口稠密的农民族群,他们从事着更集约的农业生产,也长期从事残酷的战争,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武器,并且长期在强有力的领导下进行活动。

所以,当这两个群体发生接触时,当然是毛利人屠杀莫里奥里人,而不是相反。

02

莫里奥里人的悲剧与现代世界和古代世界的其他许多诸如此类的悲剧,有着相似之处,都是由众多装备低劣的人去对付较少的拥有优良装备的对手。

莫里奥里人和毛利人,虽然都是1000年前波利尼西亚人的后代,但在这两个群体分道扬镳后的几个世纪中,他们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演化。

查塔姆群岛的寒冷气候,不适合种植热带作物,因此莫里奥里人只能重新回到狩猎采集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他们以狩猎采集为生,不能生产多余的农作物供重新分配和贮藏使用,所以他们无法养活不从事狩猎采集的技术人才、军人、行政官员和首领。

于是,他们只能通过放弃战争来做到彼此和睦相处,也正因如此,他们不但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者,而且连武器也是简单粗陋的。

相比之下,生活在新西兰北岛上的毛利人,因为长期从事着与临近居民的残酷战争,并且因为气候温暖,他们栽种的农作物常有剩余,且可以用来贮藏,所以他们养活了一些专门的手艺人、首领和士兵。同时还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工具,用来栽种农作物和打仗。

就这样,莫里奥里人和毛利人虽由同一个祖先发展出来,但他们沿着不同的路线演化,由此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种族。也正是这种相反的演化道路,注定了他们最后冲突的结果。

莫里奥里人和毛利人的历史,就像一个短暂的小规模的自然实验,测试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之深远。

03

同样,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1532年印加帝国的卡哈马卡战役;也正是这场战役,打开了欧洲铁骑征服世界的长征之门。

西班牙征服者弗兰西斯科·皮萨罗在1532年带领着168名西班牙士兵,来到了美洲土著印加帝国的高原城市卡哈马卡,在那里,他们粉碎了一支人数是自己500倍的美洲土著军队。

这168名西班牙士兵,不仅战胜了拥有8万人的印加帝国大队,同时还俘虏了印加帝国的皇帝阿塔瓦尔帕。

在阿塔瓦尔帕被关押期间,他向皮萨罗支付了史上最高的一笔赎金,用于换取皮萨罗释放自己的承诺。却不想,皮萨罗最终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在关押阿塔瓦尔帕8个月后处死了他。此后,印加帝国灭亡,成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为什么西班牙人皮萨罗会来到印加帝国的卡哈马卡?为什么不是阿塔瓦尔帕去征服西班牙?为什么皮萨罗会俘获阿塔瓦尔帕?为什么阿塔瓦尔帕会走进皮萨罗的圈套,并愿意交付那笔史上著名的昂贵赎金?

03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枪炮、病菌和钢铁。

首先,皮萨罗的军事优势在于西班牙人的钢刀、钢制盔甲、枪炮、马匹和其他武器。而阿塔瓦尔帕的部队在对付西班牙人时使用的武器,只有石头、青铜棍、木棍、狼牙棒、短柄斧头,以及弹弓和护身软垫,并且也没有可以骑着冲锋陷阵的牲口。

这种装备上的悬殊在欧洲人与印第安人以及其他民族的无数次冲突中,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以外,在西班牙人对印加人的征服过程中,除了枪炮外,还有马匹、传染病和文字这些因素,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西班牙的骑兵可以很容易地超越印第安哨兵,使后者来不及向后面的印第安部队发出警报,同时西班牙骑兵还可以用马把印第安人撞倒,用马蹄把他们踏死。

一匹战马在冲锋时的冲击力量、机动性、进攻速度以及它所提供的居高临下并且得到保护的战斗位置,使得空旷地带的步兵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而阿塔瓦尔帕在来到卡哈马卡之后,刚刚经历了一场印加帝国的内战,这场内战的起因是一场天花的流行。

天花是由西班牙移民带到巴拿马和哥伦比亚后,经由陆路传播到南美的印第安人中的,在1526年左右,天花疾病杀死了印加皇帝瓦伊纳·卡帕克,随后又迅速杀死了他的指定继承人尼南·库尤奇。

而这些死亡事故则直接导致了阿塔瓦尔帕与他同父异母的兄弟瓦斯卡尔之间的皇位之争。所以,如果不是因为天花的流行,西班牙面对的可能就是一个团结一致的印加帝国。

因此,具有相当免疫力的入侵民族把疾病传染给没有免疫力的民族,也为欧洲人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另一方面,皮萨罗从西班牙来到卡哈马卡,靠的是航海技术。

正是这种技术建造了船只,使皮萨罗从西班牙横渡大西洋来到巴拿马,之后又沿着太平洋从巴拿马来到了秘鲁,并进入了高原城市卡哈马卡。而印加帝国的阿塔瓦尔帕却没有这种技术,所以他不能从海上扩张到南美以外的地方去。

西班牙人之所以来到卡哈马卡,还有另一个相关因素,就是文字。

那时的西班牙人已经开始使用文字来传播信息,这比口头传播来得广泛、准确和详细。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和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的信息传回西班牙,才让大批西班牙人涌入了美洲。

而且,关于海上航行的文字和书籍,也为后面的海上扩张提供了经验。

反之,印加帝国因为没有文字,所以对阿塔瓦尔帕而言,一切信息都显得非常闭塞。

就如,阿塔瓦尔帕之所以会走进皮萨罗的圈套,正是因为他几乎没有对西班牙人的兵力、意图等的相关情报,他唯一的情报是通过一个使者的口头得来的。而这位使者在访问皮萨罗的军队时,看到西班牙人军容不整,于是就妄自认为,他们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

因此,我们也同样可以理解为什么阿塔瓦尔帕在被捕后,会同意交付那笔史上著名的高额赎金,因为他天真地相信,只要付了赎金,西班牙人就会释放他,然后远走高飞。

只是他不了解,皮萨罗的部队其实是一支西班牙征服大军的开路先锋,而不是单单为了一次孤立的袭击而来。

所以,在1532年的卡哈马卡战役中,皮萨罗成功的直接因素是:以枪炮、钢铁武器和马匹为基础的军事技术,欧亚大陆的传染性疾病、航海技术,以及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而这,也是欧洲人征服其他大陆民族的成功因素。

那么,为什么这些优势是在欧洲一边,而不是在新大陆的一边呢?为什么不是印加人发明了枪炮和钢刀,骑上像战马一样令人生畏的牲口,然后携带对欧洲人来说没有抵抗力的疾病,以及从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吸取经验,修造远洋船只和建立先进的行政组织呢?

第3期。

在上一期的解读中我们了解到,欧洲人用枪炮、病菌和钢铁打败了在人数上超过自己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美洲及其他地区的土著族群。

在史前,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是以狩猎采集为生的,直到一万多年前才出现了粮食生产者。在史前的不同部族之间,人们开始学习粮食生产的时期是不同的,而造成时期不同的原因则是地理差异。

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粮食生产的出现与传播。

01

科学家们经常引用社会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话来形容狩猎采集族群的生活方式:“凶险、粗野、短命。”

他们每天不得不为寻找食物而四处奔波,因此难免常常感到饥饿;他们没有柔软的床铺和足够的衣服之类的基本物质享受,因而也容易年纪轻轻就死去。显然,环境就是狩猎采集族群的一个变量因素。

作为一个经常变换营地、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族群,外出寻食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然而对于妇女来说,在外出采集过程中,她们只能带一个孩子和很少几件随身物品。

因此,在蹒跚学步的孩子能够快步行走,赶上大伙而不致成为累赘之前,她是不能生第二个孩子的。

所以,大部分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通过哺乳期无月经、禁欲、杀婴和堕胎等方法,把孩子出生的间隔期安排为大约4年。

因而,在狩猎采集族群的演化过程中,定居部族便成了他们最初的向往生活。

定居部族因为没有迁移途中携带小孩这种问题的限制,所以,只要能养得活,他们就可以多生多养,因此他们的生育间隔期便缩短到了两年左右,同时这也促使了定居部族的人口变得稠密。

而定居生活产生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人们可以把多余的粮食贮藏起来,要知道,贮藏粮食对于养活不生产粮食的专门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狩猎采集社会往往比较平等,他们没有专职的官员和首领,只有族群和部落层次上的小规模行政组织,因为所有身强力壮的狩猎采集者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获取食物上。

而一旦有了粮食储备,自然就产生了可以控制别人生产粮食的行政上层人物,如:酋长、郡王、哲学家以及维护征税权利的士兵等。这类人可以把全部时间用在行政活动上。

在早期,中等规模的农业社会通常是按酋长管辖地来组织;而更大规模的农业社会则由国王来组织。

比如,北美洲太平洋西北海岸和厄瓜多尔海岸,在逐渐形成了定居社会后,就产生了粮食储备和新生酋长管辖地,只是他们最后没有在通往国王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02

我们可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粮食生产是被发现或被发明出来的,实际并非如此。

粮食生产是由狩猎采集族群发端于前,然后一步步逐渐形成的。它最开始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是在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决定的副产品。

狩猎采集族群与粮食生产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群。

在某些物产丰富的地区,如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的东南部,狩猎采集族群已经定居了下来,但却从未成为粮食生产者。而巴勒斯坦、秘鲁近海地区的一些狩猎采集族群在开始了定居生活后,便开始了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者积极经营土地,而狩猎采集族群则是采集土地上的野生物产;因此,当狩猎采集族群集中力量经营他们的土地时,就转变成了粮食生产者。

例如,新几内亚的土著虽从未种植过西谷椰子和山露兜树,但他们却知道如何来增加这些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的产量。他们使用的办法就是清除与这些植物争夺地盘的树木,让生长西谷椰子的沼泽地里的水保持清澈,以及砍掉成熟的西谷椰子来促进新苗的生长。

同样,澳大利亚土著在采集野生薯蓣时,会把可食用块根的大部分切下来,然后把茎连同块根的上端重新埋入自己营地的土中,并且挖掘疏松块根周围的土壤,使土壤通气,从而让块根重新生长。

这就是11000年前狩猎采集族向粮食生产者的转换过程。

在粮食生产的早期阶段,人们采集野生食物和培育非野生食物是同时进行的。

然而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不断地按优先顺序来作出分配劳动力的决定,也就是首先集中注意力来获取最喜欢的食物,或者是能够产生最高报偿的食物;只有在这些食物无法得到时,他们才转向不太喜欢的食物。

因此,便有了后来的粮食生产制度。

03

我们知道,在世界的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发展也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对粮食生产追本溯源,我们就会发现它最早的发源地是在伊拉克和伊朗、墨西哥、安第斯山脉、中国的部分地区以及非洲的萨赫勒地带,而并非是现在盛产谷物的美国、英国以及法国的部分地区。

也就是说,最初的粮食生产是在如今看似相当贫瘠的土地上形成的,到后来才在今天最肥沃的农田和牧场里发展起来。

在有些地方,粮食生产是人们通过驯化当地动植物而独立发展起来的,如西南亚(即新月沃地)、中国以及非洲的萨赫勒地带。

而其他大多数地区,则是把别的地方已经驯化的农作物和牲口加以引进发展起来的,如欧洲西部和中部,以及美国的东部。

新月沃地和中国的动植物驯化始于8500年以前,而美国、埃及与欧洲西部的粮食生产则都始于6000年前。更令人惊讶的是,后者都是通过引进新月沃地的驯化动植物后,才产生了农业社会,随后驯化了自己的作物并向外传播。

如欧洲西部在农业社会中驯化了罂粟,并随后向东传播;而埃及在引进新月沃地的动植物后,也驯化了自己本土的西克莫无花果和一种叫做铁荸荠的植物。

埃及的狩猎采集族群原来都是以野生动植物为食的,自从引进了邻近的新月沃地的驯化动植物后,他们就逐渐停止了吃野生食物,并使他们自己也成为了农民。

也就是说,使粮食生产得以在埃及开始的是外来农作物和动物,而不是外来族群。

同样,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南非的好望角地区、美国西南部地区也都是如此,他们的粮食生产都是从外来农作物和动物的引进而开始的。

04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促使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向粮食生产的生活方式转换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动物的驯化。

狩猎采集族群所依赖的资源就是动物资源。随着他们开始定居生活后,人口快速增长,动物资源变得越来越少甚至消失。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大多数大型哺乳动物,在更新世纪的过程中灭绝了,并且渐渐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也出现了哺乳动物灭绝的现象。

动物的灭绝最终推动了古代的印第安人、欧亚大陆居民和非洲土著走了上粮食生产者的道路;同时也促进了动物的驯化。

古代大型食草类驯化哺乳动物大约有14种,但都是不均匀地分布在地球上。而这14种古代动物中,有13种只有欧亚大陆才有,而且这13种动物也是不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欧亚大陆中的。

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板块,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从广阔的热带雨林、温带雨森、沙漠和沼泽到同样广阔的冻原,应有尽有。

因此欧亚大陆也拥有数量最多的陆生大型野生哺乳类食草动物,其中可供驯化候补的哺乳动物就达72种。而在过去的40000年中,那里的动物因绝种而消失的也是最少的。

因此,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只要缺少适合本地驯化的野生哺乳动物时,就会从欧亚大陆引进,但是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会受各地区的纬度与气候的影响而变得有所不同。

而在动物驯化的过程中,其产生出来的病菌就是人类流行疾病的最初源头。

那么,动物病菌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类演化走向的呢?我们将在下一期的解读中揭晓答案。

第4期。

在上一期的解读中,我们分享了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动植物的驯化则是促进粮食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纬度与气候的不同,最终演化出了不同族群间的差异。

动物的驯化与族群间相互的引进则进一步推动了病菌的演化。那么,病菌又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让我们来一起进入今天的解读。

01

日本的731部队,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因为它不仅出现在抗日谍战片中,也出现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

731部队是一支臭名远扬的日本“医学”部队,“专业”从事化学武器研究近十年。他们的研究方法,就是进行活体实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生化危机,它充分利用了病菌来对人体进行控制与破坏。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流行疾病也导致了大量人群的死亡,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只是两者的区別在于,后者是自然的产物,而前者则是人为的产物。

回看整个近代历史,人类流行疾病的主要杀手是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瘟疫、麻疹和霍乱,而这些疾病最初都来自于动物身上。

在过去的战争中,胜利者并非总是那些拥有最优秀的将军和最精良的武器的军队,还常常是那些携带有传染病菌者的军队。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战争受害者死于战争引起的疾病的比例要高于死于战斗创伤的比例。

从根本上来说,病菌的演化和其他物种的演化没有什么两样,无非是等待着被动地传染给下一个受害者。

例如,沙门氏菌就是因为吃了已经被感染的蛋或肉而感染上的;旋毛虫病的寄生虫是在吃了未煮熟的猪肉后,从猪身上进入体内的;还有引起线虫肉芽病的寄生虫,是喜欢吃寿司的日本人和美国人,因为吃了生鱼片而不经意感染上的。

这些寄生虫都是从被吃的动物身上传递给人的。

而有些病菌则是通过唾液等方式来传播的,例如,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和百日咳病菌就是通过诱使受害者咳嗽或打喷嚏,把一群病菌向未来的新宿主喷射出去;霍乱病菌则是促使它的受害者大量腹泻,把病菌送入潜在的新受害者饮用的水源里。

02

病菌的传播起源于人类开始驯化动物,并且跟动物有了直接的接触,于是,动物身上的病菌和病毒也就传染到了人类的身上。

欧洲人对动物的驯化比美洲人要早,所以,在欧洲人的抵抗力不断和病菌对抗并迭代升级后,他们自身便产生了免疫力。但是当他们携带着病菌开启对美洲的征途时,就给那些没有经受过病菌洗礼的美洲土著民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前面提到的,1532年的卡哈马卡之战,西班牙人皮萨罗为什么仅凭率领的168人就战胜了印加帝国的8万大军?

事实上,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西班牙人就已经陆续地开始了对美洲土著的征服。而在1526年时,天花病毒就已经随着西班牙人的登陆,来到了印加帝国土著人的身边,并且杀死了印加帝国很大一部分人口,其中也包括了印加皇帝瓦伊纳·卡帕克和他的指定继承人。

印加帝国皇位空缺的结果,就是使皇帝的另外两个儿子,阿塔瓦尔帕和瓦斯卡尔卷入了一场内战。因此,1532年皮萨罗在征服这个分裂的印加帝国时,其实相当于是坐收了渔人之利。

在整个美洲,随欧洲人传进来的疾病从一个部落传播到另一个部落。据初步估计,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里,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其主要杀手就是旧大陆来的病菌。

北美人口最多、并高度组织起来的土著人社会,是密西西比河流域酋长管辖的部落。然而在15世纪至17世纪初这一段时间里,天花病毒的流行最终导致了这个部落人口的全部消失。

所以,动物的流行疾病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冲突。而欧亚大陆的病菌在消灭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土著民族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

03

在欧洲人征服大多数非欧洲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除了病菌,文字、武器和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也同样起到征服手段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用文字来传播知识或信息,可以做到更准确、更丰富和更详尽;它不仅在地域上可以做到传播得更远,还可以在时间上做到传播得更久。

在西班牙人皮萨罗来到印加帝国前,就已经通过大量传回西班牙的信息,对印加帝国有了了解;美洲土著因为没有文字,所以他们在传达消息的速度与准确性上就比不过西班牙人。

在开始粮食生产和采用粮食制度后几千年的社会进化中,文字的演化同引起人类流行疾病的病菌演化一样,也是必不可少的。新月沃地、墨西哥和中国是最早出现粮食生产的,因此文字也是最早出现在这些地方;之后文字才通过贸易、征服和宗教等方式向具有同样经济结构和政治组织的社会传播。

但这并不是说那些没有文字的社会就与世隔绝了,他们只是比新月沃地、墨西哥和中国起步得晚。而像印度、玛雅等地方因为距离最早的文字中心太远了,所以他们没能在现代到来之前获得文字。

由文字演化所带来的技术发展,也在不同的大陆上以不同的速度演进着。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需要乃发明之母”。

也就是说,发明的出现是因为社会有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人们普遍认为某种技术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或者是作用有限的。而发明家之所以想要去发明它,其实是被金钱与名誉的前景所驱使着,他们察觉到了这种需要,并努力地去予以满足。

事实上,相当多的发明也都符合“需要乃发明之母”这个常识性的观点。

比如,1942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仍在进行时,美国政府制定了曼哈顿计划,其显而易见的目的就是抢在纳粹之前,发明出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技术。3年后,这个计划成功了,总共花去了20亿美元。

托马斯·爱迪生于1877年创造出了他的第一架留声机,那时,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他的发明可以有10种用途,如,保存垂死人的临终遗言,录下书的内容让盲人来听,为时钟报时以及教授拼写等等。

爱迪生对他的助手说,他的发明没有任何商业价值。

然而,几年后他就改变了主意,做起了销售留声机的生意。当一些企业家把留声机改装成播放流行音乐的投币自动唱机时,爱迪生反对这种糟蹋他发明的做法,因为那显然贬低了他的发明在办公室里的正经用途。

在过了大约20年之后,爱迪生才承认他的留声机的主要用途是录放音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欧洲人征服其他大陆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技术的支持来创新或改进武器,这也正是他们相对于其他民族技术发展得更快的原因,而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欧亚大陆的人在创造性和智力方面要比其他民族高出一筹。

04

在今天,世界上除了南极大陆外,其他所有的土地都被划分成了国家;而我们现在最熟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就是国家制度,这种制度如今统治着世界上除南极以外的所有地区。

但在公元前1500年,全世界的土地中,被边界线划分成由官员管理和法律统治的国家还不到20%。而其中最早形成了集中统一政府的国家,他们的子孙后代最后主宰了现代世界。

早期,部落之间进行征服或兼并以达到酋长管辖地的规模;之后,酋长管辖地之间接着进行征服或兼并以达到国家的规模。

相反,管理不善的酋长管辖地则会被分裂成更小的酋长管辖地或部落;因此,战争或战争威胁在大多数的社会合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同时,因为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永远存在着差异,所以战争的存在也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恒久不变的事实。

综上,粮食生产及社会之间的竞争与混合,产生了征服的直接原动力,也就是病菌、文字、技术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而这些原动力之间又往往是相互联系着一起出现的。

那么,为什么是欧洲的发展最终在世界上领先呢?我们将在下一期的解读中揭晓答案。

第5期。

在上一期的解读中我们了解到,病菌、文字和武器在欧亚大陆征服非欧洲民族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三者之间往往又是相互联系着一起出现的,所以,它们也是征服的原动力。

随着文字与武器的不断发展,粮食的生产及社会之间的竞争与混合,世界上除了南极大陆以外的地区,都被划分成了不同的国家。

而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以及公元1450年左右,在发明创造和技术上与欧洲并列的中国,这两个相对特殊的国家又是如何被欧洲铁骑征服且超越的呢?

01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是东西走向的,接近新月沃地的纬度,位于大陆的西部终端,且靠近两河流域。正是因为这些地理优势,从东部传来的文明成果最终都汇聚到了这里。

而非洲是一块南北走向的大陆,且从北往南要穿过四个气候地带,这对交流也造成了影响。同时,非洲的东西跨度比较窄,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所以,它的文明最终停留在了原始部落的阶段,这也就意味着,它失去了跟欧洲文明竞争的资格。

我们再来看看美洲大陆。

美洲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绝,所以没有机会参与物种和技术的交换。虽然美洲大陆上的农作物种类繁多,但是可供人类驯化的牲畜太少了,也这直接导致了美洲人民不太有机会感染病菌。

所以,当欧洲殖民者登陆美洲后,他们携带的病菌就恐怖地席卷了美洲大陆,从而导致了美洲人口的大面积死亡,并最终引发了美洲文明的毁灭。

然而,在所有的大陆中,有一块大陆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那就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所处的大陆是最干燥、最小、最平坦、最贫瘠、气候变化最无常、生物品种最稀少的大陆,也是欧洲人占领的最后一个大陆。

澳大利亚的各个土著族群在现代的生活中,仍然没有所谓文明的任何特征。

农业和畜牧业没有建立起来;没有金属,所以也没有造出弓箭;他们没有建造坚固的房屋,没有定居的部落;没有形成文字,也没有酋长管辖地。

他们仍是流动的或半流动的狩猎采集族群,住在临时搭建的简陋小屋中,并且仍然依靠石器生活。

而在40000年前,澳大利亚土著社会拥有着领先于欧洲和其他大陆社会的优势,但最后它还是被欧洲征服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反转呢?

02

澳大利亚最早、最集约的粮食生产和最稠密的人口,出现在新几内亚(太平洋第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海拔高度为4000到9000英尺的高原河谷地区。

在冰川期,澳大利亚的有袋目动物比新几内亚还要多,如袋牛、大袋鼠、大毛鼻袋熊等。但是,所有这些本来可以用来饲养的有袋动物,都随着外来族群的到来而消失在了动物灭绝的浪潮中。

澳大利亚的独一无二还在于,它的土地不仅是最干旱的,也是最贫瘠的。它的气候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有规律的一年一度的季节循环,而是无法预测的持续几年干旱或持续几年的倾盆大雨和洪水泛滥。因此,粮食生产在澳大利亚变成了一种风险行业。

在粮食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澳大利亚还遇到另一个障碍,就是缺乏可以驯化的野生植物。

现代欧洲的植物遗传学家除了从澳大利亚当地的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澳洲坚果外,就再没有培育出什么其他作物来了;世界上潜在的最佳谷物中,只有两种出产于澳大利亚,并且是排名最后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澳大利亚没有任何潜在的作物,也不是说澳大利亚从未发展出任何潜在的粮食生产,只是,澳大利亚贫瘠的土壤和恶劣的气候,限制了当地动植物的驯化。

在澳大利亚,雨量决定着陆地野生动植物的数量。人口密度不仅随着雨量的变化而变化,还因江河湖海水产的丰富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过去的5000年里,澳大利亚那些物产丰富的地区中,有些地区出现了土著人强化食物采集方法和土著人口密度增加的现象。但是欧洲的殖民者或者把他们杀死,或者把他们从最合意的地区赶走,所以,最后那些完好无损的土著人群体,只能生活在那些欧洲人不愿意去的地区。

然而,在澳大利亚创造社会的人是澳大利亚土著,他们所创造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文字、也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业民主社会,这是由澳大利亚的环境特点直接造成的。

03

澳大利亚因地理环境而发展受限,那么,位于亚洲地区的中国又为什么会落后于欧洲的发展呢?作者在书中给出的观点是“因为文字”。

欧洲的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文字的拼写会因为地区间的口音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进而演化出了不同的地方语言。所以,欧洲有多少个不同的民族,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这种语言体系,使欧洲内部文明存在着严重的离心倾向,但同时也造就了欧洲人更强的战斗力和扩张欲。

例如,哥伦布是著名的航海家。出海航行是需要资金支持的,然而哥伦布在第一次向葡萄牙国王请求支持时就遭到了失败,不愿放弃的哥伦布便向着第二财团,甚至第三财团发出了支持申请。

最终,他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顺利出海了,也因此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欧洲对外的征服历程。

而中国,无论是在政治上、文化上或是语言上,都是一个十分统一的国家。虽然我们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也有各自的方言,但是我们有统一的语言——普通话;统一的文字——汉字。

自公元前221年起,中华文明就开始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对民间不断强化的控制力,使中华文明变成了一个超稳定系统。

所以,即使后来中国人发明了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也曾打造过先进的远洋船舶,但中国人没有想过要用这些技术去对外进行殖民活动,而只是一味地维持自己文明系统的稳定,也因此丧失了文明更新迭代的能力。

直到被欧洲殖民者的鸦片和枪炮打开了国门,中华文明才开始了艰难的转型。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声望值在日本和朝鲜非常高,日语中源自中国的书写体系在表达日语方面存在着种种缺点,但日本人却没有想过要抛弃它;而朝鲜只是在不久前,才用本国的谚文取代了源自中国的文字。

所以,中国、朝鲜、日本以及热带东南亚的文字,共同构建了东亚文化的进步。

04

在地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就在中华大陆的南面。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印度尼西亚提供了人类在40000年前到达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唯一可能路线。

而在欧洲航运业出现之前的日子里,新几内亚各岛屿之间的贸易是由独木舟来完成的。虽然没有航海仪,但因为他们长年生活在近海的小岛上,所以都精于航行。

到1972年以后,在出现了几次商人被淹死的事故后,澳大利亚殖民政府开始禁止使用独木舟长途航行,当地的这些贸易网才开始瓦解。

对于任何一个对世界史感兴趣的人来说,东亚和太平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都是颇具教益的,因为它们提供了众多关于环境塑造历史的例子。

位于太平洋东南部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经济结构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千年内,波利尼西亚东部的移民在查特姆群岛上,重新回到了狩猎采集的生活,而在偏远处的夏威夷群岛,则建立了一个从事集约型粮食生产的原始国家。

当欧洲人到来时,他们的技术优势和其他优势,使他们能够对热带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各个太平洋岛屿建立短暂的殖民统治。

然而,当地的病菌和粮食生产者妨碍了大批欧洲人在这些地区定居,因此,与澳大利亚和美洲不同,东亚和大多数太平洋岛屿仍然为东亚民族和太平洋民族所占有。

相比波利尼西亚,美洲和非洲就显然没有这么幸运了,欧洲殖民者的铁骑终究还是踏进了他们的国土。

欧洲与美洲的碰撞始于13000年前的新、旧大陆碰撞,那么,为什么是欧洲人到达并征服美洲的印第安社会,而不是相反呢?答案将在下一期的解读中揭晓。

第6期。

在上一期的解读中,我们了解到,欧洲征服澳大利亚的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亚的特殊地理环境;而欧洲对于中国的征服,则是因为中华文明的超稳定系统,使其丧失了文明更新迭代的能力。

那么,对于南北走向的非洲与长期隔绝的美洲大陆,欧洲人又是如何来进行征服的呢?

01

美洲的粮食生产与欧亚大陆的粮食生产最引人注目的差异,是驯养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种类数量不同。

相比欧洲大陆,美洲只有一种驯养的大型哺乳动物:羊驼。而这种动物只有在安第斯山脉的一个很小的地区和邻近的秘鲁沿海地区才有。

当地人们利用羊驼是为了它的肉、毛绒、皮革和货物运输,但羊驼却从不产奶供人消费,也从不供人骑乘,更没有为人类拉车和拉犁,所以它也没有被人们作为一种动力源和战争工具。这也是欧亚大陆社会与印第安社会之间的一组巨大差异。

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新旧大陆更新时期,北美洲和南美洲原有的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大多数灭绝所致。

这些动物的灭绝使欧亚大陆有了比美洲多得多的供驯化之用的野生动物,如果不是由于这些动物灭绝了,现代史的进程可能会有所不同。

同样,在植物性粮食生产方面,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也存在着差异,只是没有动物性粮食生产方面那样明显。

1492年,当农业已经在欧亚大陆普及时,在美洲地区,却只有美国西南的一些小块地区有灌溉农业;而其它地方因为地理和生态障碍,不仅缺少驯化的动植物,也无法引进外来家畜。

粮食生产方面的这些差异,构成了欧亚大陆社会与印第安社会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也直接导致了两个社会间的病菌差异。

02

我们知道,大陆之间有害病菌方面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牲畜方面的差异。然而,在拥挤的人类社会里,引起传染病的大多数病菌,是从引起家畜传染的病菌演化而来的。

大约在10000年前,粮食生产者就已经开始每天同这些家畜进行密切地接触,欧亚大陆饲养了许多家畜,因而也就培养了许多种这样的病菌,而美洲无论是家畜还是病菌都很少。

所以,一些致命的疾病: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瘟疫、肺结核、斑疹伤寒、霍乱等,最后成为了美洲人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帮助欧洲征服美洲的一些直接因素中,可与病菌相提并论的还有技术上的差距。

比如,到1492年,欧亚大陆的兵器是钢刀、长矛和匕首,他们用纯钢打造盔甲,并辅以小型火器和火炮;而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则仍然使用棍棒、石制或木制的斧头作为武器,用软衬料缝制盔甲。

另一方面,印第安人因为没有任何可以与马匹相抗衡的牲畜,所以欧洲人最后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在政治组织方面,欧亚大陆已在中世纪晚期或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了有组织的国家统治。而美洲除了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其他地区则只有一些部落和族群组织。

文字也只在美洲很小的地区内的上层人士中使用,印加帝国使用的是一种以基普(也就是结绳)为基础的会计制度和记忆符号,但它还起不到文字的作用。

综上所述,欧洲人入侵美洲的终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欧亚大陆可驯化的野生动植物,尤其是动物的资源比较丰富,因而引起了比较有效的粮食生产;

2、欧亚大陆范围内,传播交流的地理和生态障碍没有像美洲那样难以克服;

3、美洲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没有普遍使用的文字,只是在很小部分的上层人士中有文字使用,但也起不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03

相对于美洲,征服非洲对于欧洲人来说则显得比较偶然了。

非洲是一个地跨南北温带的大陆,它有几处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最大的热带雨林和最高的赤道山脉。

同时,它也是一个有着多样化人种的大陆。在非洲大陆上,一共有5个人种,但分布最广的是黑人,其余的4个人种分别是白人、俾格米人、科伊桑人和亚洲人。

从分布上看,黑人和白人占据了非洲的北海岸带和撒哈拉沙漠的北部,并且是靠种田或放牧维持生计;而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则广泛分布在中非的雨林中,过着群体的狩猎采集生活。

欧洲人征服非洲的优势同样是:枪炮、技术、普及的文化和必不可少的政治组织。那么,为何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没有这些优势呢?

从历史上看,枪炮、技术、文化和政治组织都来自粮食生产的发展。

与欧亚大陆相比,粮食生产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发展却被延误了,其原因是非洲缺少可以驯化的本地动植物物种,而这一切的造成则是因为非洲地理上的南北轴向。

非洲的主轴线和美洲的主轴线一样,都是南北走向,而欧亚大陆的主轴线则是东西走向。

正是非洲的地理走向,导致了它处在四个气候地带中。15世纪初期,当欧洲人到达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时,非洲人因其地理原因,开始在不同的气候地带种植不同的作物,而每一种作物都对非洲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位于北非地区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属于地中海型气侯,其特点是雨量集中在冬季的几个月,位置上邻近新月沃地。

因此,大约在10000年前,小麦、大麦、豌豆、菜豆和葡萄之类的作物,通过新月沃地并经由欧洲人传播到了北非,之后又传播到了美洲和澳大利亚,从而成为了全世界温带农业的主要作物。

而在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的萨赫勒地带,种植的是高粱和珍珠稗两种谷物,其原因是,在萨赫勒地带,下雨主要是在夏天,而不是在冬天,所以只有适合夏季雨水的谷物可以生长。

西非的气候比较湿润,在此生长的作物有非洲稻、非洲薯蓣、油棕和可乐果。而靠近东非海岸地区的热带东南亚,则是香蕉、亚洲薯蓣和非洲水稻的发源地。

然而,萨赫勒地带、埃塞俄比亚高原和西非的作物都起源于赤道以北的地区,也就是说,没有哪一种非洲作物是起源于赤道以南地区的。所以,俾格米人和赤道以南的科伊桑人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农业,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农民的资格,而仅仅是因为碰巧非洲南部的野生植物都不适合驯化。

非洲与欧洲的不同历史发展轨迹,归根到底来自于它们之间的“不动产”的差异,也就是地理位置的差异。而欧洲人征服非洲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碰巧在10000年前,他们在征服世界的进程中引进了适合冬天与雨季生长的作物。

04

到此,《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我们就全部解读完了。

回顾全书,从作者的思想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大陆13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最终的发展差异;而促进欧亚大陆文明前进的,则是农业革命向工业革命的转型;但最终使欧洲文明征服世界的是它的三大利器:枪炮、病菌和钢铁。

另一方面,作者在书中也论证了,欧亚大陆与其他大陆的人类,其实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之所以不同的民族最后产生了不同的进化方向,是因为在地理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激发了人类不同的创造性。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文明其实已经转型升级成为了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开放型文明。所以枪炮、病菌和钢铁,其实也是欧洲文明在演化过程中的衍生物或副产品。

但是,如果没有最初的粮食生产,就不会有农业革命,更不会有欧洲后来的工业革命,以及船坚利炮的优势,更或许,连病菌这个优势都不会有。

《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是一部集历史、地理、气候、社会学以及经济学于一体的历史进化论著作,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是一位知识面非常丰富的学者,他通过用各方面的知识,通俗易懂地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原理。

另一部著作《人类简史》的理论也大部分来自于这本书,所以这是一本值得我们花时间与精力去阅读的书。

相关专题: 枪炮病菌与钢铁
声明:《经典书籍分享《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思维导图》由用户上传分享(来源:长沙医学院图书馆),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或发现有侵权作品的,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枪炮病菌与钢铁思维导图